“锅底9.9元,火锅吃到嗨”“转转好食材,全家都爱吃”——如今无论是购物中心的美食区,还是街头巷尾的热闹街区,小火锅店铺的宣传语总能精准抓住路人目光,成为消费者食谱上的“常客”。这推动着小火锅从“小众细分”走向“大众聚焦”。
在餐饮人均消费下行趋势下,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和餐饮品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主打“平价”的小火锅迅速崛起。近期的两份行业报告,用数据让小火锅的火爆更加具象:据餐饮大数据研究与认证机构NCBD(餐宝典)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小火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》,截至2025年7月,全国小火锅门店数已达2.3万家,占火锅总门店数的5.5%,预计2025年中国小火锅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;《2025中国火锅产业大数据消费报告》则显示,2024年第2季度~2025年第2季度,小火锅门店规模同比增长达10%。炫技式的营销只能吸引流量,要让流量转为化“真金白银”,且在日渐拥挤的赛道中占据有利位置,考验的是其精细化运营能力,比拼的是供应链能力。然而,热闹的赛道背后,竞争早已从“谁的营销更亮眼”转向“谁的供应链更扎实”。头部品牌靠自建供应链筑起壁垒,中小品牌依赖第三方轻装上阵;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保障食材新鲜与安全,小火锅行业的“生存战”,本质上也是一场供应链的“攻坚战”。
供应链模式分化:
自建与第三方的“选择题”
当前小火锅行业的食材供应链,已形成清晰的“两大阵营”:头部品牌偏爱自建供应链掌控核心,中小品牌则选择第三方合作实现轻量扩张。两种模式各有优劣,适配着不同品牌的发展阶段与战略定位。
自建供应链主要有两种形式:一是在核心食材(如底料、蘸料)上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或工厂实现自主生产,以保障品质与风味统一;二是自建全链条供应链体系,整合种养殖、食材加工、流通等上下游环节。
同样,第三方合作也有两种形式:一是采用代采、代仓、代配等服务,依托专业食材供应链企业进行统一采购和配送;二是食材源头工厂采购+少部分地采相结合,与源头工厂一般以OEM的方式进行合作,在仓储物流端则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秘书长于凤龙在接受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:“自建供应链的优势在于能从源头把控食材品质,确保产品标准化与稳定性,但这种模式前期资金、人力投入成本较高,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严苛。而在第三方合作模式中,无论选择哪种形式,其优势都在于轻运营、可复制性强,适合连锁品牌快速扩张,但需要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服务履约能力。”
呷哺呷哺作为小火锅赛道的代表性品牌,构建了“集中化管控+区域化运营”的成熟架构。通过大数据技术搭建了动态成本评估模型,动态调整商品供应链路,执行层以门店业务预测需求为起点,通过商品源头直采,多级仓网分销,门店共同配送,形成从门店到门店的敏捷供应链精益化运营模式。据呷哺呷哺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,对于牛羊肉等大宗且对品质稳定性要求极高的核心品类,实行总部集中直采,直接与国内外优质产区的大型牧场建立战略合作,并建立专属的食材供应基地,以确保品质的源头可控与成本的规模优势。
于凤龙进一步补充道:“从行业来看,仅有个位数的头部品牌布局自建供应链,绝大多数品牌选择第三方合作模式。以直营为主的连锁店更倾向自建,保障供应稳定;以加盟连锁为主的全国品牌则更依赖第三方,明确责权利,减轻运营压力。”
成本与效率的平衡:
小火锅供应链的核心命题
在记者随机体验的小火锅店铺发现,菜品的单价都不是很高,人均消费在60左右。小火锅普遍以20~60元价格带为主导,具有“快餐化、场景多元化”的特点,以及“小份化包装、多品类周转”的特性。这给小火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、交付效率、品类适配带来了独特挑战。
在成本控制方面,小火锅“多品类”、短保食材的特性推高了供应链的单位运营成本。相较于传统火锅,小火锅SKU数量更多,且蔬菜、海鲜等短保食材占比高,包装和分拣成本显著增加。呷哺呷哺采取“以量定价,锁定成本”策略,通过大规模、长期性的采购合同在市场波动中占据主动,获得更优的采购价格,同时通过先进的TMS(运输管理系统)进行智能路径规划,将相邻门店的订单进行整合,优化配送顺序,提高车辆满载率,从而有效摊薄了单店配送成本。
还有部分企业采取“货到付款”的模式,产品入库后再给供应商打款,极大地缩短了供应商的账期,降低供应商资金占用成本,不仅增减了合作的粘性,也为产品议价提供了更好地谈判锚点。
交付效率方面,小火锅快餐化、场景多元化的需求,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食材新鲜度提出更高要求。为保证像叶菜这类短保食材的鲜活度,呷哺呷哺构建“RDC(区域配送中心)+DC(城市配送中心)”的二级网络体系。在区域性核心城市建立大型RDC,在周边区域城市建立更贴近门店的DC,通过干线物流将食材批量运至RDC,再通过支线物流从DC快速配送至门店,并通过“本地采购+直配到店”的供应模式,减少叶菜类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多次搬运和存储造成的质量残损,实现“长线保质量,短线保新鲜”的目标。
围辣火锅则依托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安徽等5个区域分仓,实现“隔日达”,“哪怕是乡镇门店,也能快速收货,新鲜度不会打折扣”,围辣火锅运营总监栗建在采访时透露。
品类适配方面,小火锅“一人食”的核心场景要求食材品类丰富、选择灵活,同时要应对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口味差异。呷哺呷哺采取“大统一、小灵活”的供应链策略。对于品牌核心的、标准化的食材(如特供牛羊肉、核心底料),由总部统一配送,保障品质基线。对于区域特色食材,赋予区域团队一定的自主采购权,让他们可以根据本地市场的喜好,遴选和配送更接地气的菜品,实现了“全球采”与“本地采”的有机结合。
围辣火锅也采取类似思路,将部分采购权交给加盟商。“为了丰富食材的多样性,我们在供应链中也引入了一些地方特色菜,如东北的大木耳、云贵川的折耳根、云南的菌子、武汉的藕,这些采购让加盟商根据当地需求灵活选择,既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,又避免了库存浪费。”栗建表示。
小火锅供应链的核心难点,在于“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”,消费者对价格敏感,对出餐速度要求高,品牌需通过轻量化供应链控制成本、提升效率,在保障核心品类的稳定供应的同时又要具备适配区域需求的弹性,这对供应链的统筹能力是极大考验。
食材安全:
从源头到餐桌的守护
食以安为先。食材安全是火锅品牌竞争的核心维度之一。合成肉、过期食材翻新、添加剂超标等问题,不仅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,更事关品牌生死存亡。
从小火锅行业的供应链全流程来看,食材安全问题主要聚焦于生产加工、仓储运输、终端餐饮操作三大核心环节。在生产加工环节,一些不规范的生产商可能使用劣质原料;在仓储运输环节,物流人员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食材变质;在终端餐饮操作环节,门店的卫生条件也可能影响食材的安全性。“食材安全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,没有之一。”栗建强调,围辣在选择供应商时,会进行多维度考察,必须是具备规模的正规企业,资质齐全、信誉良好,尤其看重“赔付时效性”,“如果食材出现质量问题,要求24小时内必须解决赔付,这不仅是对加盟商负责,更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,保证品质,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前提。”
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,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精准采购、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。呷哺呷哺搭建了供应链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(SCM系统),整合供应商管理、企业资源管理、仓储及配送管理等多个系统的数据,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需求预测从“看昨天卖了多少”向“预测明天会卖多少”升级;围辣火锅则借助数字化系统监控供应链全流程,实现食材溯源和异常情况快速响应。
尽管行业在食安管控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,但仍面临食材安全责任难以厘清、上游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。于凤龙指出:“食材供应链环节冗长,溯源机制不完善,一旦出现食安问题,责任界定困难;同时,上游供应商诚信体系尚未健全,部分供应商为短期利益违规操作,放大了食安风险。”对此,行业亟需推动建立全链条溯源与供应商黑白名单制度,强化源头监管与违规惩戒,企业、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需协同发力,共同筑牢食材安全防线。
小火锅的爆发,让供应链从“幕后”走到“台前”。无论是头部品牌的自建壁垒,还是中小品牌的第三方合作;无论是成本控制的巧思,还是食安管控的严要求,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心、吃得划算。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模式,加强食材品质安全管控,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。在这场火锅界的“小而美”的革命中,谁能够把握住供应链这一关键因素,谁就将赢得未来的市场!毕竟,消费者吃小火锅,图的是方便、实惠、安全,供应链守住了这些,就守住了市场。

微信号:
网站首页
产品中心
添加微信
电话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