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观点(二) |吴晓华研究员、王成荣教授在“大力提振消费,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”专家座谈会的发言(摘要)
发布日期:2025-03-22
浏览量:276
2025年3月14日,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召开“大力提振消费,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”专家座谈会。专家们围绕宏观形势、国家政策、产业发展、提振消费等主题,阐述观点,提出建议,进行交流。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、原副院长、研究员吴晓华: 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,有效需求不足,特别是消费不振,是目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的首要体现。因此,今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之首就是要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”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,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。整个报告中“消费”一词出现了32次,延续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,再次释放明确信号:提振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。 餐饮业是直接面向大众的消费性产业、民生产业,是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,是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重要领域和基本力量。今天会议的主题是“大力提振消费,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”,选题很好,非常有现实针对性。我今天主要从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这个视角,谈谈提振餐饮业消费、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。 消费与投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两大热点问题,也是两大焦点难点问题。在宏观经济学上,我们说消费与投资共同构成内需,出口是外需,但是进口是什么,没有人界定。投资是经济运行中的快变量、是集中行为、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,而消费是经济运行中的慢变量、是分散行为、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性作用。因为太分散,所以消费存在大量漏统计。特别是大量消费平台和外卖出现之后,消费统计力量没有跟上。因此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要求要加强消费统计。联合会可以支持政府统计部门餐饮业消费统计得更全更准确。此外,我们把“消费、投资和净出口”比作驱动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,虽然很直观,却在无形中把消费和投资置于对立面,似乎只要增加消费就能扩大内需。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。在现代经济体系中,可以说所有的消费都是投资创造的。消费和投资实则是同一个经济行为的一体两面,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消费。投资与消费有着共生的内在机制。因此,提振餐饮业消费,我认为必须结合扩大餐饮业的有效投资。无论是增加优质供给、改善消费环境,还是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、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,都需要的投资加力,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。 透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,我国社会正在两个历史性转变:一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。从长期投资主导转为消费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,二是宏观政策取向转向。从长期“投资于物”转向“投资于人”的宏观政策取向。 消费增长还有巨大的潜力,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突出。今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.9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5.0%。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.2个百分点,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.3个百分点,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.5个百分点。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.5%,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8.6%、2018年的64%,离一般发达国家80%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。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前所未有的82.5%的高度,已经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80%贡献率的指标线,似乎已经不需要再促消费了。但实际上82.5% 的高贡献率,是因为2023年出口下拉0.6,贡献-11.4%所造成。 “投资于人”的走势将越来越明显,餐饮业应成为重要的受益者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大宏观政策取向,其中第三项就是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、促消费,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,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,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“投资于人”、服务于民生,支持扩大就业、促进居民增收减负、加强消费激励,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。中国餐饮业正是投资于人的重要领域,可以做为宏观政策取向调整的重要试验田,值得我们深耕细作。
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、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原校长、教授王成荣: 一、直面消费动力不足的挑战 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大力提振消费,制定提升消费能力、增加优质供给、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,释放多样化、差异化消费潜力,推动消费提质升级。 目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大,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及收入预期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,市场整体消费动力不足,存在消费结构性降级的问题。突出表现:一是消费规模增长放缓;二是高档商品,特别是奢侈品消费大幅度下降;三是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增强,更加追求性价比、质价比;四是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下降,不再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,消费行为更加理性、务实,比如质高价宜的国货受到欢迎;五是消费时尚性减弱,时尚人群在缩小。 从零售市场看,一是市场上价格杀手业态疯狂成长,目前线上发展迅速。二是客单价在迅速拉低。三是顾客引流成本在迅速提高。四是高额的房租、人工成本和引流成本,使企业陷入困境,倒闭率、换手率和商业用房空置率都在提高。 在整体市场消费能力偏弱、消费动力不足的情况下,应直面问题和挑战,以便有针对性地找到提振消费的对策和路径。 二、喜忧参半的餐饮市场 在整体消费市场中,餐饮业占比虽不高,但它是市场兴衰的晴雨表。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55718亿元,同比增长5.3%,高于社零额1.8个百分点。餐饮收入占社零额的比重11.4%,而2023年这一比重是11.2%,表明餐饮需求弹性较小,受消费降级影响比一般商品要小一些。这是可喜的一面。但餐饮业同行对消费降级的感受比较强烈。分析得知,一二线城市餐饮下降比较多,三四五线小城市餐饮仍保持一定活力,餐饮收入增加主要是中小城市贡献的。 当下餐饮市场有几个趋势(问题)值得关注:一是市场低迷,门店增长,内卷厉害导致竞争加剧,市场迭代加速,店面换手率较高。同时,餐饮零售化,超市也在搞快餐,分割餐饮市场蛋糕。二是餐饮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。三是消费方面客单价偏低问题持续存在,客单价30-50元比例最高,外卖消费金额多集中在21-80元,占比高达87.4%。低价策略成为吸引客流的重要手段。四是长期困扰餐饮企业的“三高一低”问题找不到路径。餐饮业普遍面临房屋租金高、用工成本高、食材价格高,经营利润低的“三高一低”问题,全行业利润率在下降。五是市场加速分化洗牌。部分品牌凭借精准策略,实现了稳定发展甚至快速扩张,而多数中小企业陷入困境,整个行业分化明显。六是餐饮高质量发展在加速,像北京餐饮业企业发展极不平衡,有望通过竞争洗牌,优化结构,发展特色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三、实现餐饮突围,提振和扩大餐饮消费 提振和扩大餐饮消费,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力。 (一)从宏观层面看。 第一,发展餐饮业新质生产力。新质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。涉及到新领域、新赛道、新技术的应用,以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。餐饮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,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哪里,这里是借用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,用技术赋能餐饮业发展,推动餐饮业创新。一是组织创新。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,建立研发机构、研发团队,加速产品创新选代。二是产品创新。加大产品创新力度,既要坚守原汁原味的经典菜肴,也要通过研发,满足功能性需求,还要适应年轻人追求猎奇、刺激等餐饮时尚需求以及审美需求。三是工具创新。比如烤鸭炉四代、五代。这里涉及到餐饮技术装备的革新。四是场景创新。“食必常饱,然后求美”。餐饮美学发展前景很好,餐饮最高境界是艺术。小到菜品,大到环境。五是供应链创新。餐饮的数字化主要是供应链。敏锐捕捉消费者需求特点、偏好;确保食材的质量好、新鲜、可追溯;降低运营成本;优化点菜、上菜等流程等。六是餐饮人才队伍重构:未来餐饮业人才结构是企业家人才+餐饮研发人才+厨艺人才+数智化人才+服务人才。 第二,优化餐饮市场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。这里涉及食品经营许可证、国企房源租期政策、综合监管改革,以及卫生、消防标准与监管等。需要探索容错机制。 (二)从微观层面看。 一是餐饮企业增强信心,在适应中寻找突破机会,从内卷中找突破口。要在清晰自身优势、竞争环境基础上,再做市场细分,寻找餐饮蓝海。二是提升餐饮品质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绿色餐饮如何破题,亟待探索与创新。三是加速数字化转型。供应链管理、线上销售与线下堂食融合、智能点餐系统、无人餐厅、智能机器人应用、AI厨房管理系统等技术等。智能机器人应用运营成本可降低10%-15%。四是创新餐饮消费新场景。适应体验式消费潮流,菜品设计、环境设计、服务设计大有文章可做,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。五是创新“餐饮+”模式。跨界融合文旅、零售的创新业态,如主题餐厅、快闪店等。六是加速供应链革新。如中央厨房模式、冷链物流、食材溯源系统等等。七是加强品牌建设,发展美食文化。实施餐饮企业品牌战略,挖掘特色美食文化,加强美食文化研究、展示、交流互鉴。在加快技术赋能餐饮的同时,强化文化赋能,讲好文化故事,这是一篇大文章。
上一篇 : 打造餐饮文化消费新场景 | “第四届中华节气菜大会”将于3月31日在上海举办
下一篇:专家观点(三)|洪涛教授、陈立平教授在“大力提振消费,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”专家座谈会的发言(摘要)